与忘年交前辈的一次闲谈,意外撞开了我对孙门武学的新认知。那日演示孙门桩法后,前辈对无极式、太极式、两仪式的赞叹,远超我对这些 “日常程序” 的轻视 —— 即便每次练拳都严格遵循这套流程,却从未深究其中深意。前辈深谙道家精髓,其言谈与丹经道书暗合,这份认可让我猛然惊觉:孙门内家武学式简效宏,即便真传失传大半,仍藏着不容小觑的智慧。
从无极到三体:孙门武学的根基密码孙存周先生曾将孙门基本功总结为六项:无极桩、三体式、劈拳、崩拳、单换掌、懒扎衣。后世武友在此基础上增补双换掌与虎扑,合为八式大要。这其中,从无极到三体的进阶暗藏玄机:
无极式(沙地立竿):两脚跟靠拢,脚尖成 90 度,膝弯髋缩,腰塌身直,头顶百会,双手垂侧。吸气时气沿脊柱上达百会,重心移向脚跟;呼气时气沉丹田至会阴,重心趋前掌。静中藏动,久练可通小周天。虚无含一气:外形不动,重心悄然移至两脚心,如种子待发。太极式:半面向左,左脚跟对右脚踝,一虚一实,双手内旋外展,肩沉骨开,暗含阴阳初分之意。两仪式:双手合于胸前,右中指压左食指,身微下蹲,配合呼吸反复起落 —— 此式与戴家蹲猴式神似,看似简单,实则是内劲流转的关键。三体式:形意拳母桩,前三后七重心,左手前推立掌,右手按于脐前,扣趾顶头,沉肩坠肘,周身成五弓之势,呼吸间重心自然变换,内劲渐生。拳式与呼吸:孙门武学的内外合道孙门拳术的精妙,在于招式与呼吸的浑然一体。以形意拳为例,呼吸法是专修课:
无极式中 “会阴起吸,百会落呼” 的循环,暗合道家小周天路径;太极式转体时的呼吸调整,让气血随身形自然流转;两仪式的 “手合身蹲一吸,手分身起一呼”,将肢体开合与气息升降紧密绑定;三体式中,吸气时重心后移三成,呼气时前移四成,全凭自然,不刻意强求。而劈拳的立圆翻浪劲、崩拳的直出如枪,乃至八卦单换掌的绷簧劲、懒扎衣的四拍定步,皆需以呼吸为纲,方能 “式简效宏”。
孙存周先生强调的 “六项基本功”,实则是通过招式练出 “内外合一” 的本能 —— 劈崩练直线劲,单换掌走圈拧筋,懒扎衣协调手足,最终达成 “一动百动,周身无滞”。
传承与启示:孙门武学的当代意义原文作者提及,孙门真传虽失传大半,但仅存的 “大要” 已足够后人钻研:每日 3 小时基本功,无极桩与三体式各站 30 分钟,劈崩拳、懒扎衣练过百次,单换掌走圈半小时…… 这份严苛,恰是内家拳 “重基固本” 的体现。
正如那位道家传承的前辈所言,孙门武学与丹道、太极的相通之处,不在形式而在 “中和”—— 不偏不倚,不疾不徐,让身体在招式中回归本然。
如今,我们重学这些被忽略的 “基础式”,不仅是练拳,更是在找回身体与自然对话的能力。
或许正是这份对传承的敬畏 —— 孙门武学的真谛,从来不在繁复招式,而在 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” 的演化中,在一呼一吸、一招一式的坚持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